粟裕名震天下,却低调的让人心疼,好几次被门卫拦下来
第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次粟裕到地方上处理事情,需要找当地的领导,因为那个时候还处于革命时期,为了稳妥起见,粟裕没有打电话而是亲自去领导办公室,然而却因为他穿着打扮都不像是个领导,所以就被哨兵给拦下来了。
哪两位华东野战军战将婉拒为辞世的粟裕写文章
许世友没有对粟裕评价。对的粟裕评价:1946年2月,粟裕在组织大兵团作战中,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发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1949年,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在1948年济南战役中,王耀武面临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的包围。面对危局,王耀武曾与妻子通话30分钟,这一举动被黄百韬误解读为战场上的大忌,最终导致了济南的失守。王耀武的判断失误,以及在关键时刻军队指挥的混乱,使得济南城破,他本人也在突围中被俘。王耀武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辉煌与挫折并存。
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张灵甫被击毙粟裕下了5字命令,为啥张灵甫妻子感动了?
击毙说 张灵甫被击毙在其指挥所山洞里,1947年5月30日,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
窃取军事文件说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张杀妻不是因为妻子外遇。
在战役结束的这一天,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反而可以被称之为遗憾。 周总理后来都曾经遗憾道,应当在战争开始之前将张灵甫争取过来。 张灵甫战死一事,两党高级领导人都十分惋惜,但论起痛苦谁也比不上张灵甫的夫人王玉龄。
国军方面的说法是,当时 张灵甫见突围无望,便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蒋,告知欲自杀成仁的决心,另一封给妻子王玉龄,嘱其抚养幼子,并安排随从参谋逃出送信。解放军方面的说法是,张灵甫是被乱枪打死的。这种说法最为详细的来自何凤山。何凤山在回忆录中说:特务团 一营攻到了74师指挥部洞口。
年4月,王玉龄先到台湾,之后又远走美国,读书打工,寻找新的生活。在此期间,王玉龄一直孑然一身,始终未再嫁。她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0余年,直到退休后,才随儿子回到祖国,现定居上海。吴海兰(?-1935年)四川广元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张灵甫妻子。1935年被张灵甫枪杀去世。
第二个传闻是说吴海兰是地下人,因为当时陕西一带常有出没,再加上张灵甫在家中的一份军事文件不翼而飞,而当张灵甫过问妻子怎么回事时,妻子则一言不发,说不出一二三来,于是张灵甫便认为吴海兰是名副其实的地下。
粟裕先斩后奏打了大胜仗,被军部批评,粟裕: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翻开历史,凡是有名的战将,往往都是主动作为,不太拘泥上级划定的框框,因为在战场上,打赢才是硬道理,而我军的战将粟裕就是典型的一位。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实地打仗的将可以不听取远在京城纸上谈兵的首长的指导命令。原句为“途有所不经,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翻译为: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正确的说法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释义: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将士在外随机应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看着父亲为难的模样,比粟裕大上四岁的粟沛主动告诉父亲,自己把机会让给弟弟,自己可以出门打工为家里添补家用。 粟沛的主动退出解下了父亲粟嘉会心里的担子。 粟裕来到了常德念书,而粟沛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当被问及在众多国民党黄埔系高级将领中,哪几位指挥才能比较出色的时候,粟裕脱口而出: “杜聿明和王耀武。” 紧接着粟裕点评这两位老对手:“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有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的条件下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