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
1、《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先后被译为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
2、“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
3、“子夜”的含义。“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子夜》的思想成就。《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4、《子夜》的创作背景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议有关。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工农是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而且,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承担。
5、《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
6、茅盾《子夜》的主要内容是:小说塑造了以吴荪莆、赵伯韬为首的众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及其历史命运,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悲剧。作品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
杜竹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1、杜竹斋在千钧一发之际倒戈,吴荪甫彻底破产。根据查询《子夜》剧情可知,故事最后,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做空吴荪甫,杜竹斋在千钧一发之际倒戈,吴荪甫彻底破产。杜竹斋是吴二小姐(杜姑太太)的丈夫,可以说是吴荪浦的妹夫。
2、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他绝望地用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镇静起来。他命令少奶奶赶快叫家人收抬行装,当晚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轮船。
3、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
子夜茅盾小说剧情是什么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子夜》简介:《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小说以1930年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力图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迅速增加其企业的活动资金,就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
之后,吴荪甫又联合孙吉人、王和甫组成“益中信托公司”,试图发展工业。吴荪甫与赵伯韬由开始的合作,逐渐演变为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势力,处处与吴荪甫作对。之后又遭遇工人罢工等,尽管吴荪甫竭尽全力抗争,最后也不免失败。《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