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出发前他们去商店购置了一批合适的新鞋子;他们每人做了一副与自己手掌大小的木板。次仁曲珍还为自己的孩子提前做了衣服,用来包裹婴儿。最后他们把所有物资搬上车,一辆破旧不堪,一启动就会发出突突声的拖拉机。那一年刚好是是冈仁波齐圣山的本命年,他们各自怀着自己的心愿上路了。
“在阿里他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一个行者,内心装着大爱和无畏的精神,甘愿将生命奉献在五千米海拔的穷乡僻壤,是漂泊地,也是归宿地。”顾野生在《嫁给西藏》里有这样一段冈仁波齐转山的经历。传说转冈仁波齐山一圈,可洗清罪孽;转10圈,可免受轮回转100圈,可立地成佛。
《冈仁波齐》:一群人的朝圣
在张杨的镜头下,电影《冈仁波齐》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与执着的故事,十几个藏民,带着对神山冈仁波齐的深深敬畏,踏上了一段非比寻常的朝圣之旅。他们的心中,这份朝圣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理所当然的虔诚仪式。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却又并不是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好久没看电影了,看到朋友圈好多人在推荐《冈仁波齐》,各大网站评分也还不错,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可以去看电影,割舍了《变形金刚》,选择了《冈仁波齐》。整个电影都很平静,平静地讲一个故事,一群人穿越了2000多里,怀揣着各自的目的和希望,历时一年的漫漫朝圣之路。
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不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一部剧情片;它不是一群人的故事,它是一代藏民的一段生活。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朝圣者前往冈仁波齐山朝圣的故事。这群人中有上至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也有下至九岁的小女孩,有即将临盆的孕妇,也有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青年。一群人怀着不同的希望,踏上了到拉萨和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
信仰,为灵魂找到了归宿。——观《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时长117分钟,当我看着屏幕上那些虔诚而朴素的藏民时,内心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这样的生活并不轻松,却是我向往的精神家园,那些纯净的灵魂让人感动。
我们现在的幸福,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负重前行。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有人在用他的信仰守护着你。老人杨培死在了冈仁波齐山脚下,死的很平静。因为那里是他信仰的归宿。转山转水,只为到达拉萨和冈仁波齐,因为那里是他们信仰所在的地方。
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在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冈仁波齐》这部片,片中的一些场景简直是对灵魂的冲击。西藏普拉村的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一些人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国人由于信仰的缺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足,过度贪欲已经导致了诸多不可挽回的后果。《冈仁波齐》则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一些场景直击灵魂。西藏普拉村的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他的遗愿,带着叔叔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冈仁波齐好看吗?
《冈仁波齐》很好看,在好莱坞席卷中国院线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导演长脸;在冯小刚说“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的背景下,这部片子很给中国观众长脸。下面来说说这部片子好在哪里。———《冈仁波齐》好就好在:片子讲的是一件很高级、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没有丝毫的“自我感动”。
我对爱人说:“你一定要去看下《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很好看。”“不,不应该说是好看,应该说是很有意义。”我改口道。 《冈仁波齐》用好看去形容似乎不太恰当。因为它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没有明显情节的高潮,也没有情节的反转,没有人物品性在故事前后的大变化。
影片传递的是信仰。单纯的看这个影片,我也觉的挺无聊的。但是被里面虔诚的信仰吸引了。不想看,但是觉得很美好。欲罢不能。